每至夏末,诊室常有患者倾诉:“医生,我这失眠怪得很,越是想睡脑子越乱,白天没精神,晚上两肋胀得慌,还总爱叹气,胃口也差”。
观其舌象,舌淡红苔薄白,脉弦细,正是肝郁血虚型失眠的典型表现。
此类患者不仅入睡困难,更兼情绪抑郁、头目昏沉,久而久之,气血愈亏,形成恶性循环。
夏令时节,人体阳气外浮,腠理开泄,本易耗气伤津。
若情志不畅,肝木疏泄不及,气机壅滞,郁而化火。此“火”乃内生之郁火,与暑热相合,更易煎灼肝阴与心阴。
阴被耗,则魂无所藏,表现为失眠多梦、眠浅易惊;心阴被伤,则虚火扰神,症见心烦意乱、口干咽燥。
肝郁克犯脾土,加之暑湿困阻,常伴纳呆、神疲之象。此即《景岳全书》所论“神不安则不寐”之由,其根常在肝魂失养,郁火内扰。
展开剩余82%针对这一复杂证候,甘草云管家特推出「安眠养肝膏」,以古方精华为基,融疏肝、养血、安神于一体。
此方既解肝气之郁,又补肝血之亏,更兼健脾益气、养阴润燥之效,恰合“肝木条达、心血充盈则神安”的中医调理之道,为临床诊疗提供精准助力。
安眠养肝膏组方分析
药方组成:柴胡37g、生白芍37g、当归37g、生白术37g、茯苓37g、薄荷19g、炙甘草19g、炒酸枣仁47g、生知母28g、生川芎19g、人参片28g、浙麦冬47g、醋五味子19g、生姜28g,最后以饴糖和冰糖收膏。
功效:疏肝解郁,养血健脾,滋阴清热,宁心安神。
主治:肝郁血虚、脾失健运、阴虚内热所致失眠。
症见失眠多梦,入睡困难,眠浅易醒,头晕目眩,两胁作胀或隐痛,神疲食少,口干咽燥,或伴潮热盗汗,舌红少津,脉弦细或细数。
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6岁以下儿童,以及对成分过敏者慎用或禁用。
配伍解析:全方以“疏肝解郁、养血安神”为核心,兼顾“益气养阴、调和脾胃”,层层递进,直击病机。
疏肝解郁以畅气机,养血健脾以固根本
柴胡味苦辛、性微寒,归肝、胆经,善疏肝解郁、清透郁热,可畅达郁滞之气机;
生白芍味苦酸、性微寒,归肝、脾经,能敛阴柔肝、缓急止痛,与柴胡相伍,一散一收,共奏调和肝气之效。
当归味甘辛、性温,归肝、心、脾经,养血活血、柔肝止痛;
生白术味甘苦、性温,归脾、胃经,健脾燥湿、益气固中;
茯苓味甘淡、性平,归心、脾、肾经,健脾宁心、利水渗湿;
三者相合,健脾以促气血生化,补血以缓血虚之燥,从根本上缓解血虚肝郁之证。
同时,薄荷味辛、性凉,归肺、肝经,轻清透散,助柴胡增强疏肝透热之力;
炙甘草味甘、性平,归心、肺、脾、胃经,调和诸药之余,更能补中益气,助白术、茯苓健脾;
生姜味辛、性温,归肺、脾、胃经,温中和胃、降逆止呕,防苦寒药物伤胃,固护后天之本。
养心安神定魂魄,清热除烦宁心神
炒酸枣仁味甘酸,性平,归心、肝、胆经,善养心补肝、宁心安神,《本草纲目》言其“熟用疗胆虚不得眠”,针对肝血不足、心神失养所致的失眠多梦,为安神之核心;
生知母味苦甘、性寒,归肺、胃、肾经,清热泻火之余更能滋阴润燥,恰解虚热内扰所致的心烦燥热、口干咽燥;
生川芎味辛、性温,归肝、胆、心包经,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,其辛散之性可通利血脉,使酸枣仁补而不滞,助肝血上荣心神,共增安神之效。
此外,方中茯苓既借健脾之力助气血生化以充养心神,又凭宁心之能直接安神定志,一药双功;炙甘草则缓知母之寒性,使清热而不伤脾,顾护中焦,令安神之力更稳。
益气养阴滋耗伤,补虚扶弱固正气
人参片味甘微苦,性温,归肺、脾、心经,大补元气、补脾益肺,固护一身之气;
浙麦冬味甘微苦、性寒,归心、肺、胃经,养阴生津、清心除烦,滋养耗伤之阴液;
醋五味子味酸甘、性温,归肺、心、肾经,敛肺滋肾、益气生津。
三药协同,针对肝郁日久的气阴两虚,使“气充则神旺,阴足则热平”。
收膏辅效,甘润助养
饴糖甘温补中、缓急止痛,既能缓和方中柴胡、薄荷之辛散及知母之苦寒,又可增强全方补益之力;
冰糖甘平润肺、生津调味,使膏体甘润易服,兼顾药效与适口性,更贴合长期调理之需。
全方寒温并用、补散结合,疏肝不伤阴,健脾不滋腻,养神不助热,补气不燥烈,适合肝郁血虚、脾失健运、阴虚内热所致失眠的长期调理,且膏剂剂型能使药效持续释放,贴合慢性失眠“缓调治本”的需求。
发布于:浙江省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