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场婚姻中的争斗本质各不相同,谈及两位被废后的命运,我们不应讨论是否“敢杀”,而应聚焦于“是否需要杀”。事实上,处理王皇后一事并非轻而易举,但若是想除掉陈阿娇,简直是手到擒来。
在这些婚变中,真正的主角不是女人们,而是她们背后的那个男人。表面上看,似乎是两位女性为了争斗皇帝的宠爱而发生了权力博弈,但实际上,最终决定她们命运的,始终是她们的丈夫——皇帝。无论是王皇后,还是陈阿娇,是否死于非命,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愿。卫子夫无力干预陈阿娇的命运,武则天同样也无法左右王皇后的结局。
卫子夫在进入宫廷之前,只是平阳公主府中的一名歌女,她的全家都是奴隶。正如卫青所言:“一介人奴,少挨打骂就很满足了。”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,卫子夫养成了低调、谦逊的性格。当汉武帝开始宠爱她,并与王皇后疏远时,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愤怒或反抗,反而尽心尽力地管理后宫事务,不断保持自己的低调与忍耐。
展开剩余79%卫子夫的性格和处境决定了她绝不会有除掉陈阿娇的念头,反而,她可能会对陈阿娇产生同情和歉意。正因如此,陈阿娇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由汉武帝来决定,而不是卫子夫。问题应当是:为何汉武帝在废除陈阿娇之后,依然不敢下令杀掉她?
对于武则天来说,她的手段果然不容小觑。当她决定废除王皇后时,虽然情有可原,但不可忽视的是,所有的权力都源自唐高宗李治的支持。没有李治的默许,武则天就算有再多的胆量,也不敢轻举妄动。唐高宗表面上温顺、听话,但实际上他深知如何利用自己身边的人,维护皇帝的形象与权力。
如果深入研究两唐书,会发现武则天实际上对李治十分畏惧,她总是能巧妙地把握住李治的弱点,从而牢牢地控制住他。因此,问题应当是:为什么李治在废除王皇后后,非得要让她死呢?
这两场婚变的目的截然不同。汉武帝的婚变,充其量只是为了追求一段“爱情”,他并不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去解决问题。相对于汉武帝的理性,他的爱情只是生活的调味品。卫子夫和汉武帝的关系就是典型的例子:尽管汉武帝宠爱卫子夫十年,卫子夫生下三个女儿,汉武帝依然没有急于册立她为皇后,直到卫子夫为他生下了皇长子刘据。
这个事实清楚地表明,汉武帝虽宠爱卫子夫,但他并没有感情用事。宠幸卫子夫与立她为皇后的事情有着本质的不同。卫子夫之所以能被立为皇后,既有爱情的成分,也有她生下继承人皇长子的原因。汉武帝的理性使得他不可能因为感情而去杀陈阿娇,而陈阿娇的自作孽,最终导致了她的废除。
与汉武帝的“就事论事”不同,唐高宗的婚变则更具复杂的政治意图。王皇后被废后,朝中许多宰相和官员家族都因此遭殃。王皇后的母家王氏、舅家柳氏都被流放,柳奭被杀。与此同时,由于反对废立王皇后,宰相长孙无忌、褚遂良、韩瑗等人相继被陷害致死,家族被流放,部分宰相职务也被撤换。
这些人并非普通官员,长孙无忌还是唐高宗的亲舅舅,褚遂良等人更是李世民为李治精心安排的辅政大臣。为了所谓的“爱情”,唐高宗让这些人的家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这种代价未免过于沉重。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:唐高宗为何会如此不理智呢?答案是显而易见的,李治显然是一个精明的政治人物,所谓的“爱情”只是他掩饰自己真正意图的幌子。他通过废后事件,消除了那些阻碍自己集中权力的政治力量。
从这个角度看,废立王皇后不仅仅是为了爱情,而是李治借此机会打击那些妨碍自己实现独裁的政治势力。
至于两位废皇后的出身,这也决定了她们的最终命运。汉武帝废除陈阿娇,目的相对单纯,因为她的家族并不威胁到皇权。而且,陈阿娇的家族陈氏本身出身并不显赫,陈婴曾是东海郡的小官吏,其家族本来也并不显赫。即使陈阿娇被废,刘嫖也能及时安抚汉武帝,陈家对政权的威胁微乎其微。因此,汉武帝对陈阿娇的处理可以说是相对宽容和体面。
然而,王皇后出身于关陇豪门的王氏家族,与唐高宗的政治利益发生了深刻的矛盾。王皇后代表了关陇门阀的利益,而李治需要打破这一家族的控制。李治与王皇后的婚姻表面看似和谐,实则暗藏了深深的权力斗争。武则天的出现,正好与李治的政治立场相契合,她帮助李治打击关陇豪门,最终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。
李治和王皇后的婚姻,早已从爱情变成了政治的博弈。王皇后的悲剧正是这场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。而李治深夜望着枕边的王皇后,心里其实早已盘算着如何将她除掉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