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恳请您先点击“关注”,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,还能让您体验到更深层次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。
如果说《封神演义》仅仅是一部神话故事,那么在商朝时代背景下,被描绘成残暴无情的商纣王帝辛,实际上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。
在神话中,商纣王帝辛和他的妖妃妲己发明了炮烙、剖腹、挖心等极端残酷的刑罚,其残忍程度早已为世人所熟知。
然而,你是否知道,历史上商朝实行的“噬人制度”其恐怖程度甚至远远超出了这些神话传说?
例如,商朝的人殉人祭制度就是用活人进行殉葬和祭祀,虽然都是活生生的人被处死,但他们多数是奴隶,被称为“人牲”。顾名思义,人殉就是用活人陪葬,而人祭的历史更为悠久,奴隶主们将人像猪狗等牲畜一样当作祭品献祭。
展开剩余91%讲到这里已足够令人心生寒意,但这还远非最残酷的祭祀方式,更令人发指的是一种吸食人头的恐怖仪式,残忍到令人毛骨悚然。
我们可能听说过吃猴脑、猪脑的恶趣味,但绝难相信有人竟吃人脑,这简直骇人听闻。考古学家曾两次意外发现青铜甗中装有蒸煮过的人头,不得不让人承认这绝非无稽之谈。
那么,问题来了:为何商朝会产生如此残酷的祭祀文化?
从现有考古材料看,甲骨文中的卜辞多次记载殷商人好战的事实,这种好战之风或许源于商王朝时期巫术盛行。
在那个时代,祭祀被视为国事的重中之重,而他们几乎每次祭祀都必定使用活人牲畜,这造成了无休止的流血和残杀。
殷商晚期,奴隶主贵族疯狂剥削,诸侯国之间为私利爆发连绵不断的战争,百姓生活凄惨无比。奴隶主对奴隶视若无物,施加残忍压迫,民众反抗激起了更大规模的战火,导致生灵涂炭。
殷商人对战俘的残酷手段尤为残忍,常先刺杀后用作祭祀。祭祀主要分为人殉和人祭两种,身份不同,祭祀方式也各异。
人祭多以战俘为对象;而人殉则分为两类:一种是全躯陪葬,通常是亡者宠幸的妻妾及随从武士,陪葬时还会放置薄棺和少许随葬品;另一种是将尸体的头和身分开埋葬,分置于墓坑或墓道中,连完整尸体都不保留。
祭祀坑散布于殷王陵区及公共祭祀场所,人牲坑中埋葬了近2000人,包括全躯人骨以及分离的头颅和肢体。
从古至今,祭祀仪式中以祭祖最为常见,比如清明节和中元节,游子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也会返乡祭拜祖先。
但殷商人的祭祀形式极其多样,几乎渗透入日常生活,有砍头的伐祭,焚人的燎祭,把人肉剁成酱的血祭,甚至活埋等多种方式,简直无所不用其极。商朝早中期的人殉通常是与狗同葬,盘庚迁殷后则多为单独埋葬。
以武丁时期为例,奴隶多来自被俘获的羌人,羌人奴隶经常与牛羊一同作为祭祀品,因此羌人频繁成为掳掠对象。
考古专家从殷墟发掘证实,参与人殉和人祭的数量高达6000余人。殷王陵及王室墓葬共发现15座,每座墓葬殉葬人数从几十至数百不等,中小奴隶主墓则殉葬一至数人。
殷商的宫殿和宗庙建筑亦是重要的人祭场所。小屯乙组第7号宫殿址发现用人祭人数多达585人。
实际上,这种噬人的祭祀文化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已有起源,但在盘庚迁殷后达到顶峰,武丁时期祭祀人数曾高达9021人。这种残酷习俗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,才逐渐被废除。
历史车轮滚滚向前,残暴的真相终究难以掩盖。随着考古热潮兴起,越来越多文物接连出土,专家们的深入研究让公众对历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。
那些盛放人头的青铜甗,在《封神演义》的渲染下更显神秘。其实,1984年考古学家首次发掘青铜甗时,并未多想,只当是长期埋藏后,外力作用导致人头滚入其中,觉得不足为奇。
但1999年再次发现蒸煮过的人头时,他们震惊异常。如果第一次只是偶然,那第二次则是历史真相的必然呈现。考古学家们怀着好奇心,迅速展开深入研究。
在现代,青铜甗是极为珍贵的文物,但在商朝时期,它是贵族使用的炊具。青铜甗的发现为研究商朝提供了重要依据。那个时代等级森严,贵族用青铜器,小民只能使用陶器。
殷商晚期正是青铜时代的巅峰,甗作为一种古代炊具,上层盛食物,下层装水,中间用带孔的隔板隔开,形似现代蒸锅。
本是用来蒸煮食物的器具,为何竟用来蒸煮人头?难道殷商人真有食人习俗?这着实骇人听闻。
不过,考古研究讲求严谨,为了揭开青铜甗中秘密并证实食人之说,专家们对头骨进行了详尽检测。
利用现代先进检测技术,专家分析了头骨碎片,结果显示骨质钙质严重流失,证明这颗少女的头骨确实曾被蒸煮过。
通过颅骨形态、牙齿磨损和发育程度判断,这是一位15岁的少女,来自安阳东南方向的安徽六安地区。
结合青铜甗出土地层时间分析,晚商时期,东南方部族曾遭帝乙和纣王征讨,掳获了大量战俘。这位被杀害的少女很可能是俘虏之一。
事实证明,殷商人确实存在食人习俗。虽然《封神演义》中有商纣王将伯邑考烹杀成肉酱的传说是神话,但其原型显然取材于真实的残暴历史。
随着真相逐渐明朗,我们不禁追问,这位被食用的少女究竟身份如何?
史料显示,商朝偶尔发生食人行为,且多为大事庆典之时的贵族享用。食人等级森严,高等级者可享用,低等级者则沦为被食对象。
专家分析,这名少女的部落战败,她成为俘虏中的一员,可能身份低微或被贩卖为奴。但进一步研究显示,她并非地位低下的奴隶。
专家采集她一颗牙齿做元素分析,由于地域环境和饮食不同,牙齿中的元素比例会有差异。她的牙齿平整且磨损轻微,表明以肉食为主,身份应属贵族阶层。
当时贫穷人家连粮食都难以保障,更别说肉食,很多人只能吃树皮或草根,因此牙齿磨损差异显著。
人类牙齿在12岁左右基本发育完成,成熟后锶同位素被锁定,若12岁后迁移,其元素比例仍保持不变。通过元素追踪,专家断定她是安徽六安的贵族。
由此可见,1984年与1999年两次出土的蒸煮人头绝非偶然,而是战争结束后,作为祭祀品被残忍砍头蒸煮,令人不寒而栗。
为何商朝形成如此残酷的食人祭祀制度?
殷商社会盛行巫术迷信,利用俘虏血肉祭祀神明。在商王眼中,人是万物之灵,献上重要人物作为祭品才能表达最虔诚的敬意。
从政权角度看,将敌族首领及亲属作为祭品,也是一种震慑周边部族的手段。商王为独享诸神庇护,不惜大量献祭,唯有征服四方才能垄断祭祀权力。
因此,殷商统治坚不可摧,长达600年。君王的首要职责即是安排祭祀,把祭祀当作日常工作。
当时这位贵族少女被斩首后,她的头颅被作为高贵祭品放入青铜甗蒸煮,恭敬献给鬼神祖先,以祈求天命庇佑。
殷商人对祭祀的迷信从甲骨文可见一斑,记录中祭祀人数达14197人,祭祀方法多样,主要以人牲和兽牲为主,单次祭祀甚至宰杀3000人牲和1000头牛。
人牲数量远超牲畜,令人悲哀!这两只盛放人头的青铜甗,只是殷商祭祀血腥一角,揭示了商王朝阴暗的人祭文化。
殷商人坚信,人生祸福由天神掌控,历代君王贵族死后成神,祭祀献祭越多,神灵保佑越大。
在这种信仰下,殷商人无视道德约束,成了纵欲放纵的民族。《史记》记载纣王建造酒池肉林、男女裸身荒淫的种种荒唐事迹。
实际上,这些血腥杀戮和残酷刑罚并非纣王一人所为,而是整个殷商社会的集体行为,只是人们将其丑恶一面集中于君王身上。
“人在做天在看”,他们虔诚的供奉未能换来天命庇护。强盛的大邑商最终在周族锐利的戈矛下覆灭。商纣王帝辛的结局与《封神演义》中惊人相似,正所谓善恶终有报。
3000年后的今天,随着时间流转,人们发现了被黄土掩埋的商朝末都遗址——殷墟,也开启了近代考古热潮。
殷墟发掘未见大量烹煮人骨,间接说明商朝食人并非常态,若非必要,商人并不会以人为食。
殷墟承载着古人黑暗的一面,但其文化底蕴却是宝贵财富,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早已领先世界。
甲骨文中记载,殷商人早已观测到超新星等天象。现今中国农历采用的阴阳合历法,便源自殷商历法。
商朝数学已有十进制计数法,能准确表达个位、十位、百位、千位和万位数字。
手工业发达,门类齐全,青铜铸造、陶器制作、骨器和车马制造工艺复杂精湛,堪称巧夺天工。
殷商文化之所以令人畏惧,主要因其极端等级观念深入骨髓。
他们将统治者视为天神,必须无条件服从,这助长了商王的嚣张气焰。他们随意操控他人思想,夺人性命如同踩灭蚂蚁,法纪全无,民怨沸腾。
惨烈的殷商文化腐朽糜烂,血腥祭祀成为梦魇般的历史记忆。掩埋的骸骨时刻提醒世人不可盲目迷信神灵。如今,科技文明高度发达,我们应以理性之眼审视历史。
世间万象皆有两面,观察事物不能仅停留表面。透视本质,殷墟文化亦有光辉一面,对人类科技进步贡献巨大。
我们应全面探求历史真相,扬长避短,共同推动文明不断向前发展。
——参考文献
《15岁少女头颅青铜器中蒸煮 揭开一个王朝崩溃真相》[OL].励志网,2019-01-31
《殷墟的考古发掘》[OL].河南省人民政府网,2014-09-16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