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,红军主力部队经过整编,正式更名为八路军。这支新组建的部队下设三个主力师,分别由贺龙、林彪和刘伯承三位名将担任师长。虽然从编制上看,每位师长只统领两个旅的兵力,但要知道,这三位将领都是后来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开国元勋。贺龙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,亲手创建了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,还担任过红二方面军总指挥,堪称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。林彪虽然没有参与南昌起义,但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,是歼灭国民党军队最多的开国将领。刘伯承则作为南昌起义的参谋长,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和第二野战军司令员,一直是人民军队的核心指挥员。可以说,这三位师长在二十多年的革命征程中始终肩负重任,为新中国建立立下汗马功劳,因此在1955年都被授予元帅军衔。
在八路军编制中,还有六位重要的旅级指挥官,分别是陈光、徐海东、张宗逊、陈伯钧、王宏坤和陈赓。按照常理,既然师长都获封元帅,作为副师级的旅长应该能获得大将军衔。但最终只有徐海东和陈赓两人获此殊荣。徐海东是红25军的主要创建者,被毛主席誉为革命大功臣,作为这支英雄部队的代表人物,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大将军衔。陈赓的经历更为传奇,他曾在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都担任要职,培养出徐海东、许世友等名将。解放战争期间,他指挥第四兵团参加淮海、渡江等重大战役,为解放云南等地立下汗马功劳,因此也荣膺大将军衔。其他几位旅长的经历则充满遗憾。陈光虽然战功赫赫,但因个人原因未能活到授衔之时。王宏坤出身红四方面军,虽然其堂兄王树声是方面军副总指挥,但他本人因种种原因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。张宗逊和陈伯钧都是中央红军的老将,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可圈可点,但相比陈赓的显赫战功稍显逊色,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。这些将领虽然未能获得更高军衔,但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